
常見問題 .
一般由最經濟的數仟餘元起至數萬元不等,家屬可先裁定殯儀預算,再按預算自由選擇殯儀套餐服務。
若喪主為綜援人士,我們亦可幫忙處理政府殮葬費津貼的申請手續,務求照顧社會各階層有需要的人士。
在靈堂上做法事俗稱「打齋」,是道教對亡者表現關懷及救贖的方法,儀式中表達出對在幽冥中淒迷飄忽之亡靈的救贖期盼。現時通常的打齋人數多為五眾一醮及七眾二醮 (五位喃嘸師傅加一位樂師名及七位喃嘸師傅加二位樂師),亦有放三寶之大功德為十一眾二醮、禮聘十七眾、二十三眾。
為方便辦理先人之殮葬手續,政府特別安排分別在香港區及九龍區設聯合辦事處,在同一地點為申請人辦理死亡登記、簽發「死亡證」、核准火葬申請、繳交火葬費及預訂火葬爐期。
港島區 :
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8
九龍區 :
九龍長沙灣道303號長沙灣政府合署1樓
詳情可參閱辦理身後事須知。
火葬日期起計之第七天至兩個月內,領灰人(須為「遺體火葬費用收據」內所示的申請人)可向食物環境衞生署墳場及火葬場組(九龍區或香港區辦事處)或火葬場領回先人之骨灰及一份「領取骨灰許可證」(俗稱「骨灰紙」)。
親友可把先人之骨灰安放於骨灰龕位,或撒灰於香港指定紀念花園或指定海域。
注意事項 .
逝者的配偶、子女、媳婦女婿都需要穿上孝服(如逝者屬女性或孝男已成家立室,配偶都不會穿上孝服),而逝者的內外孫、配偶弟妹、侄、甥,只需繫上一條白色腰帶以表孝思。正式上契的誼子女也應該跟親生子女一樣穿上孝服。
當親友、賓客前來致祭,主人家應該說「有心」,不能說「多謝」。因為「多謝」可謂多謝有白事的意思。
而主人家與親友、賓客道別時應該說「有心,慢行,唔送」,禮貌上地說句拜拜,讓他們自行離開便成。 因為靈堂是送別亡者的地方,「再見」及「送客」皆是惡兆。
親友們向亡者家屬送上帛金,除了對亡者表示敬意外,也是減輕亡者家屬在辦喪事時的財政負擔的最實際方法。傳統會在整數的銀碼上加多一個一元硬幣,原因有二。
一為銀碼以「零一」作結,含有「只有一次」的意思。其次,如親友送上的帛金銀碼是整數,當減除吉儀內的一元後,尾數便是九,就有「長久」的隱喻。白事誰也不想長久,所以須在整數銀碼上加上一元的帛金。
陪葬衣物忌置放大量膠質衣物及皮制衣物,因火化時會噴出大量濃煙和有可能釋放有毒氣體。電子產品亦不應放進棺木內作陪葬品,在火化時有機會遇火便會發生爆炸。
一般陪葬品多會放置眼鏡、假牙、書、聖經、十字架、佛經、佛珠、木拐杖等。貴重物品如手錶、鑽石寶石、玉石珍珠等,可於安放骨灰位時放在骨灰盅旁,不宜放於棺材內。
陽居者之相片亦不應放在先人棺木內,因為相傳陽居者會令相中人遇霉運,所以家庭照、全家福、偶像相片均不宜作陪葬品
立即查詢
